- 宋彩东;李佳航;郭慧慧;赵吉晓;焦志锋;郭向云;
以高比表面积SiC为载体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1%(w)的Pd/SiC催化剂,采用XRD,FTIR,TEM,GC-MS,XPS,ICP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Pd/SiC催化剂催化二苯乙炔选择性加氢的性能和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d/SiC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二苯乙炔立体选择性加氢得到顺式二苯乙烯。反应过程中,H_2在Pd颗粒表面吸附和解离,二苯乙炔在SiC表面吸附和活化,活性氢从Pd表面溢流到SiC表面与吸附在SiC上的二苯乙炔发生反应。在温和条件(40℃,0.1MPa H_2)下,当转化率为95%时,半加氢选择性可达到98%,其中顺式二苯乙烯的收率为91%。
2025年09期 v.54 1229-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宗霜;石张平;李经球;
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三种特定性质的ZSM-5分子筛,通过XRD、SEM、N_2吸附-脱附、NH_3-TPD以及液态胺滴定法等对分子筛形貌结构及酸性质进行表征,考察了分子筛性质对甲苯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上甲苯歧化反应是一个酸性质和结晶度敏感型反应,酸量和分子筛结晶度直接影响反应的转化率。反应产物分布与分子筛形貌有关,大晶粒尺寸的ZSM-5分子筛具有较低的外表面酸量,■芳烃副产物选择性低,但孔道较长会导致产物分子扩散受阻,脱烷基副反应加剧,产物苯的选择性则相对偏高。
2025年09期 v.54 1235-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胥明;王闻年;高焕新;魏一伦;井萌萌;李堃;
采用水热晶化法制备了SRZ-21分子筛,将SRZ-21分子筛与拟薄水铝石混合制备了催化剂MBu-01和MBu-02,以MBu-01为烷基化催化剂,研究了苯和丁烯的烷基化反应,以MBu-02为烷基转移催化剂,研究了二仲丁基苯(DSBB)的烷基转移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烷基化反应中,降低苯/丁烯摩尔比会降低仲丁基苯(SBB)的选择性,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导致杂质叔丁基苯含量的增加,在苯/丁烯摩尔比1.8~3.0、反应温度140~160℃、丁烯WHSV为0.6~1.0 h~(-1)、压力2.0 MPa条件下,丁烯转化率大于99%,SBB选择性大于90%,叔丁基苯含量在0.04%(w)。烷基转移反应中,在反应温度180~200℃、DSBB的WHSV为1.0~2.0 h~(-1)条件下,DSBB转化率为50%~70%,杂质叔丁基苯的含量在0.10%(w)以下。
2025年09期 v.54 1242-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郑文玉;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es)CCC)Co(H_2)(PPh_3)(~(Mes)CCC为双(均三甲苯基-苯并咪唑-2-亚基)苯基;PPh_3为三苯基膦)络合物催化二苯乙炔半氢化生成(E)-1,2-二苯基乙烯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二氢钴络合物(~(Mes)CCC)Co(H_2)与不太稳定的二氢基异构体(~(Mes)CCC)Co(H)_2协同构成了催化体系,即(~(Mes)CCC)Co(H)_2首先催化炔烃半加氢生成(Z)-1,2-二苯基乙烯,(~(Mes)CCC)Co(H_2)再将其异构化为(E)-1,2-二苯基乙烯。另外,(~(Mes)CCC)Co络合物催化E-烯烃异构化为Z-烯烃的自由能垒过高,致使该过程难以进行,这也正是反应表现出高E-选择性的内因。该研究阐明了(~(Mes)CCC)Co络合物催化炔烃半氢化为E-烯烃的反应机理,并提出了提高(~(Mes)CCC)Co络合物催化性能的分子设计方案。
2025年09期 v.54 1248-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夏海;胡博文;李子健;王庆印;王公应;
采用DSC,TG-DSC,TG-FTIR等技术对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MDC)热分解的过程和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DC热分解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MDC热分解生成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气相产物是甲醇。第二个阶段是MDI进一步发生聚合反应,并产生CO_2。对热分解第一个阶段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DC热分解的活化能E=111.79 kJ/mol,指前因子A=10~(11.72) s~(-1)。热分解模型是相边界反应模型,动力学函数g(α)=α,f(α)=1,该过程的热分解方程为:dα/dt=Aexp(-E/RT),f(α)=10~(11.72)exp(-1.344 5×10~4/T)。
2025年09期 v.54 1257-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超;张亲亲;辛华;刘嘉欣;王文俊;张志刚;
在制备乙酸正丁酯(BAC)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BAC和正丁醇(BUOH)的共沸混合物,通过常规蒸馏难以实现二者的分离。采用COSMOthermX 19.0软件,以选择性为主要指标,考虑离子液体(ILs)的物化性质,筛选出三乙基丁基膦醋酸盐([P_(2444)][AC])和四丁基膦醋酸盐([P_(4444)][AC])作为分离BAC和BUOH的萃取剂。在101.3 kPa下,测量了二元(BAC-BUOH)和三元(BAC-BUOH-ILs)体系的汽液平衡(VLE)数据,并使用NRTL模型对VLE数据进行关联。模拟结果表明,这两种ILs均能增加BAC对BUOH的相对挥发度,且随着ILs含量的增加,分离效果更加显著;两种ILs的分离性能大小顺序为[P_(2444)][AC]>[P_(4444)][AC]。超额焓分析结果表明,两种ILs与BUOH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且以氢键为主,可提高BAC对BUOH的相对挥发度。
2025年09期 v.54 1263-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朱化雷;吕清林;包洪洲;韩冰;房畅;李澜鹏;
建立了基于原位反应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丁二酸(SA)水溶液含量的在线分析方法,选定1 178cm~(-1)处特征吸收峰与SA含量进行关联,相关系数(R~2)为0.999 9,可满足分析要求。通过该分析方法测定了SA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实验值与文献值吻合良好。并采用van’t Hoff,Apelblat,λh方程对溶解度实验数据进行关联,三者拟合R~2分别为0.999 0,0.999 9,0.998 0,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1.616%,1.613%,2.292%,三者中Apelblat方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以溶解度数据为基础,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法根据实验测定的介稳区宽度(ΔT_(max)),考察了降温速率(r)与搅拌转速(n)对ΔT_(max)的影响,SA的ΔT_(max)与饱和温度和n负相关,与r正相关,并采用自洽Nyvlt型方程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得到成核动力学参数m在3.1~5.3之间。
2025年09期 v.54 1272-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任强;郑玉华;叶蔚甄;张昊;姜秋桥;崔彦斌;
选取活性炭狭缝孔模型,通过分子模拟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子在活性炭不同孔径孔道内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采用遗传算法对活性炭与VOCs分子的吸附构效关系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常压下活性炭孔径为1nm的孔道吸附量最低,孔径为3 nm的孔道吸附量最大。VOCs分子在达到吸附平衡前,活性炭孔道的孔径越小,越优先成为吸附位点。构建了活性炭吸附VOCs的吸附构效关系模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活性炭吸附VOCs的性能,为快速开发新的活性炭及吸附工艺的改进提供有力帮助。
2025年09期 v.54 1278-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田茂银;雍晓静;狄清林;
开发了一种废分子筛作为吸附助剂过滤费托渣蜡技术,采用XRD、ICP、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不同类型废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并对废分子筛过滤费托渣蜡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实验室研究及工业试用优选废分子筛类型和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ZSM-5型废甲醇制丙烯(MTP)分子筛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粒径分布和组成与白土相似,因此可优选替代白土作为过滤费托渣蜡的吸附助剂。工业试验期间合格蜡的铁含量均小于5 mg/L,灰分含量小于0.5%(w),过滤机压差小于0.4 MPa,验证了废MTP分子筛的优异吸附性能。
2025年09期 v.54 1285-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程相民;
分别在液相本体小试聚合装置和连续气相中试聚合装置上进行了BCM-500T的丙烯均聚和共聚,并在Horizone工业装置上首次利用BCM-500T开发了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考察了所得PPR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和力学性能等。实验结果表明,BCM-500T的氢调性能只有第四代Zieglar-Natta聚丙烯(PP)催化剂的1/3左右,聚合活性和立体定向能力相当,制备的PP中细粉含量较低。在连续气相中试聚合装置上制备的均聚PP的弯曲性能和冲击强度同时提高,制备PPR时聚合活性较高。在Horizone工业装置上制备的PPR与参比PPR相比,分子量分布加宽,达到10以上,是参比PPR的两倍,且高分子链部分含量和熔体强度提高;将该PPR粒料挤出制备的不同管径管材均通过了静液压测试,且在高温(95℃)下的爆破压力高于参比PPR管材。
2025年09期 v.54 1292-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熙雨;王文慧;葛际江;
针对90℃、水中盐含量41 529 mg/L的条件,围绕成胶时间、冻胶强度、冻胶稳定性三个参数,系统评价了水溶性酚醛树脂(WSPR)和氨基树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交联规律,并采用FTIR和Cryo-SEM方法对冻胶试样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含HPAM和WSPR的成胶液中加入1%(w)纳米SiO_2颗粒(QC-W),成胶时间缩短,但冻胶稳定性明显提高;冻胶成胶时间为10~24 h,储能模量10~23 Pa,老化120 d脱水率小于5%,可形成适应90℃、水中盐含量41 529 m/L的条件;在HPAM和氨基树脂的成胶液中加入1%(w)QC-W构建的冻胶强度高于WSPR的冻胶,但老化90d时仅高含量HPAM形成的冻胶稳定,其他冻胶出现大幅度脱水收缩现象。表征结果显示,冻胶脱水收缩与冻胶中酰胺基团水解并与钙镁离子交联有关。
2025年09期 v.54 1299-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管雪倩;束青林;张仲平;夏鑫;马爱青;王涛;
针对水驱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加剧、含水率上升速度快等问题,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选择性可控颗粒调堵剂SHZ-1,并研究了SHZ-1的合成条件、颗粒性质以及选择性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HZ-1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水溶性单体含量7%(w),油溶性单体含量20%~35%(w),引发剂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含量0.02%(w)、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含量0.05%(w),乳化剂含量3%(w),反应温度60℃;~1H NMR表征结果显示SHZ-1颗粒含苯环、疏水链等结构;油溶性单体含量10%~40%(w)、交联剂含量0.01%~0.08%(w)条件下,SHZ-1颗粒粒径2.5~42.0μm可调;温度50~80℃、粒径10.0~40.0μm条件下,SHZ-1颗粒在煤油中的溶解时间5~30 d可控;SHZ-1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封堵性能,在岩心渗透率(770~2 330)×10~(-3)μm~2范围内,堵水率超过90%,堵油率低于10%;SHZ-1可有效调整吸液,改善储层的非均质性,驱替效率提高30.1百分点。该调堵剂在强非均质性的水驱稠油油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2025年09期 v.54 1309-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永浩;董权霄;徐海民;刘文静;董俊艳;王建设;
以柠檬酸、乙二胺和硝酸铈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含Ce碳点示踪剂,优化了合成条件,采用TEM,FTIR,XPS等方法对含Ce碳点示踪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含Ce碳点示踪剂的耐盐性能,并对含Ce碳点示踪剂的失稳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含Ce碳点示踪剂平均粒径为5 nm,含有丰富的亲水基团,Ce以Ce~(3+)形式存在。在矿化度为10 000 mg/L时Ce保留率为86.3%,进一步增加矿化度时Ce保留率显著下降。增加矿化度使含Ce碳点示踪剂的Zeta电位绝对值下降,粒径增加,电动稳定性下降。
2025年09期 v.54 1317-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熊小琴;李海鹏;邢晓凯;王子薇;徐宁;
针对稠稀混油在输送过程中凝点升高的现象,以克乌线稠稀混油为例,利用POM,DSC等方法,基于宏观流变和微观图像,研究了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对混油凝点的影响,分析了析蜡峰温处蜡晶图像的分形维数和表观面积分数与混油凝点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的升高,混油的凝点先升高后降低,加热至40℃时,混油凝点上升幅度最大。快速冷却和长时间静置均会导致混油凝点出现轻微上升;低转速剪切对混油凝点影响不显著,而当转速升至2 000 r/min以上时,混油凝点上升幅度可达8℃。剪切时间对混油凝点的影响有限。微观表征结果显示,凝点越高,蜡晶图像的分形维数和表观面积分数越小。
2025年09期 v.54 1323-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