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佳倪;亢宇;李蔚;
利用高效打浆球磨法及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公斤级球形蒙脱石(MMT)介孔复合材料,采用XRD、TEM、SEM、N_2吸附-脱附、XPS、NH_3-TPD等方法对球形MMT介孔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异丙醇脱水制备异丙醚反应中,考察了复合材料孔结构对异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具有催化活性成分的MMT与介孔材料相成功复合,所得介孔复合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孔道。优选复合材料在190℃下反应4 h后,异丙醇转化率及异丙醚选择性分别为47.92%,95.11%,反应6次后性能无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MMT的引入增加了无活性介孔SiO_2基底的酸度,从而赋予介孔复合材料优异的催化活性。此外,适宜的孔结构、疏水性进一步促进了材料的反应活性。
2025年06期 v.54 75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刘涛;王刚;杜晓辉;高雄厚;
以MgO、活性Al_2O_3和La(NO_3)_3为原料,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FCC过程中金属捕集助催化剂Cat-VT,采用浸渍法进行V污染,通过XRD,XPS,H_2-TPR,TG,DSC,EDX-Mapping等方法研究了抗V组分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at-VT后,高温水热条件下V与MgO和La_2O_3生成了稳定的高熔点化合物,抑制了V的流动性;V在催化剂与抗V组分间实现了迁移和捕集;在相同V污染水平下,添加Cat-VT后,反应转化率由75.1%分别增加至81.9%和80.5%,焦炭收率则由11.0%下降至10.2%和9.8%,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抗V污染性能。
2025年06期 v.54 763-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李晶晶;杨福祥;唐晓东;卿大咏;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子强度和类型)对PIONPs运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ONPs的运移能力强于纳米Fe_2O_3。高离子强度及高价阳离子会使PIONPs更容易吸附在石英砂表面,对PIONPs的运移起到抑制作用。
2025年06期 v.54 77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胡慧杰;李德展;杜亚锋;赵梦垚;邹发生;
对自制茂金属聚丙烯MCAT-1催化剂和商品化Ziegler-Natta(Z-N)催化剂的长期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评价了MCAT-1和Z-N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并得到了MCAT-1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动力学参数;考察了MCAT-1催化剂、聚合物形态和聚合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与Z-N催化剂相比,MCAT-1催化剂后期聚合反应速率衰减更慢;在聚合反应初期,MCAT-1催化剂的初始反应速率受聚合温度的影响,并随时间呈快速衰减趋势,规律符合Arrhenius方程;聚合物表面形貌随聚合比增加而呈阶段性变化。
2025年06期 v.54 779-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苏智青;何秀娟;孟勇;王培丞;任瑛;李应成;
以间位、邻位烷基酚烷氧基羧酸盐-苯磺酸盐及烷基酚烷氧基羧酸盐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考察了Ca~(2+)浓度对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Ca~(2+)时,Na~+吸附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层,加入Ca~(2+)后,界面的Na~+部分或全部被替换到水相中,吸附到界面处的Ca~(2+)打乱了表面活性剂水化层中水分子排列的结构,影响亲水性。羧酸根比磺酸根可结合更多的Ca~(2+);Ca~(2+)浓度增加,羧酸根与Ca~(2+)的结合数增加,而磺酸根与Ca~(2+)的结合数减少。三种表面活性剂抗Ca~(2+)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邻位烷基酚烷氧基羧酸-苯磺酸盐>间位烷基酚烷氧基羧酸-苯磺酸盐>烷基酚烷氧基羧酸盐;邻位烷基酚烷氧基羧酸-苯磺酸盐中羧酸根与Ca~(2+)间的结合能最大,因此抗Ca~(2+)能力最强。
2025年06期 v.54 785-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蕊蕊;李静;李钦堂;庄文昌;
通过动态光散射、POM、流变学测量和SAXS等方法研究了磺基甜菜碱类两性表面活性剂(SB3-n,n=12,14,16在水中的相行为,分析了SB3-n/水体系中聚集体的结构和性质,研究了温度、表面活性剂含量、溶剂等对液晶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烷基链较短的SB3-12及SB3-14可形成胶束相、胶束立方相和六角相;而烷基链较长的SB3-16只能形成胶束相和六角相。SB3-n随烷基链长的增加,胶束的尺寸及六角相的晶格参数均增加。SB3-n在内聚能更大的水中排列更紧密,相行为更丰富,自组装的六角相具有更高的黏弹性。
2025年06期 v.54 794-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曾理;陈钊;宋冰蕾;裴晓梅;
以硬脂醇醚为原料、丙烷磺内酯为磺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高效合成了醇醚磺酸盐,利用GC-MS,FTIR,~1H NMR等方法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硬脂醇醚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了醇醚磺酸盐及其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的体系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合成醇醚磺酸盐适宜的反应条件为:硬脂醇醚/NaH/丙烷磺内酯投料摩尔比为1∶4∶3、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为3 h。合成的C_(18)PO_(10)EO_5HS,C_(18)PO_(20)EO_(10)HS,C_(18)PO_(30)EO_(15)HS均具有优良的水溶性和耐盐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可达20 mmol/L以上,对Na~+和Ca~(2+)的容忍度可达200 000 mg/L。醇醚磺酸盐/SDBS复配体系具有良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微乳化性能。其中,C_(18)PO_(20)EO_(10)HS/SDBS复配体系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4) mN/m,并能形成中相微乳液,最大增溶指数达到10,驱油性能优良。
2025年06期 v.54 80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陈浩南;黄理浩;陶乐仁;张青;
对4种不同内螺纹结构的测试管进行研究,分析螺旋角、齿高、齿顶角等几何参数对蒸发换热的影响,阐明了不同齿形结构对管内压降的作用机制,并对光滑管和强化管常用的传热关联式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管干涸前,传热系数与压降随制冷剂质量流量和出口蒸汽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干涸时,传热系数剧降,压降变化不大;强化管的沸腾传热系数和压降分别比光滑管高20.4%~117.2%和20.2%~118.4%,较大螺旋角增强了流体的旋流效应;较小的齿顶角对应了更大的齿间空间;更多的齿数增加了传热面积;齿高的增加带来了内表面拓展比,加剧管内流体扰动混合,传热系数和压降均有所增加;对比测试管单位压降传热系数,18°螺旋角综合性能最佳,28°螺旋角增强了换热,但压降显著增加,增加了实际应用的经济成本。模拟结果显示,其中Tran关联式对于光滑管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6.7%,Gungor-Winterton和Kaew-on预测模型对于强化管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8.4%和18.6%。
2025年06期 v.54 810-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柳岩;王安然;叶昊天;董宏光;
基于混合烷烃脱氢反应中丙烷和异丁烷的竞争吸附机理,建立了二维径向绝热移动床反应器模型;并引入热裂解反应与催化剂失活反应进行修正,得到了反应器中温度、催化剂活性的分布情况。基于所建立的反应器模型,分析了丙烷含量、异丁烷含量和进料温度对单台反应器转化率、选择性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三台反应器串联模型,在固定的进料组成下,考虑以丙烯和异丁烯为主产物的不同工况,在620~640℃范围内优化了反应器的各级进口温度。模拟结果表明,以丙烯为主产物时,各级反应器入口温度分别为620,628,632℃,对应丙烯产率提高10.09%;以异丁烯为主产物时,各级反应器入口温度分别为620,632,640℃,对应异丁烯产率提高4.98%。
2025年06期 v.54 819-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胡帅;毕丰雷;李隽森;王瀚彬;唐鑫;贺来宾;
为降低聚合物多元醇生产过程中含异丙醇的回收溶液中的水含量,结合三元相图分析,设计了双塔共沸精馏耦合工艺流程,基于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NRTL-RK热力学模型对部分物性参数进行修正,研究了理论塔板数、原料进料位置、进料温度、回流比、冷凝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双塔共沸精馏耦合工艺流程合理、可靠。C1最佳工艺条件:塔压(塔顶)为101.325 kPa、理论板数为50、进料板为第10块板、进料温度为25℃、回流比为1.4;C2最佳工艺条件:塔压(塔顶)为101.325 kPa、理论板数为50、精馏量为700 kg/h、进料板为第11块板、进料温度为73.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可实现回收溶液中水分的高效分离,回收溶液中水含量低于15×10~(-6)(w),对聚合物多元醇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和操作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6期 v.54 824-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珅;刘宣伯;张艳芳;任敏巧;高钰淇;张春波;
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和聚对苯二甲酸-共-癸二酸丁二醇酯(PBSeT)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组成的混物,利用GPC,SEM,DSC,DMA,WXRD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BST/PBSeT共混物的分子量随PBSeT含量的增加升高,共混物的分子量和熔体流动速率符合线性加和规律,但分子量分布变化不大。共混物的相结构与组成有关,PBSeT含量为40%~70%(w)时,共混物出现相分离,呈海-岛结构。PBST的结晶度和晶体完善程度高于PBSeT,弹性模量更高。随PBSeT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弹性模量降低,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提高,尤其在出现分相结构后提高幅度更明显。通过共混可得到刚性和断裂伸长率综合性能较好的材料。
2025年06期 v.54 834-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超;郑方远;王珂;王丽丽;何欢;
通过流变学表征研究了四种不同结构顺丁橡胶(BR)的线性和非线性流变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结构BR的非线性黏弹性存在很大差异,BR3和BR4的长支链指数较大、Lissajous曲线末端较宽、长支链支化度较高;线性黏弹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BR3和BR4具有更高的零切黏度、更长的松弛时间和低频区更高的复数黏度,且vGP曲线下的面积较小,长支链支化度较高。
2025年06期 v.54 842-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敬加强;韩青松;郭雨莹;王秋月;杨建平;孙杰;
采用自制的耐油抗盐型水基泡沫,结合影像分析技术,从泡沫微观结构层面,深入评估了四种消泡剂的综合消泡性能。针对微泡沫稠油混合流体(泡沫油)体系,考虑管道中泡沫-稠油界面间剪切作用,探讨消泡剂类型与添加量对泡沫直径分布、泡沫数量及气泡平均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消泡剂H44在水基泡沫及泡沫油体系中消泡时间均最短;泡沫体积不高于10%(φ)时,消泡剂H47性能更佳;而当泡沫体积高于10%(φ)时,消泡剂H43的消泡性能则优于H47;消泡剂添加量在0.6%~1.4%(φ)时,添加量越高,气泡平均直径越大,消泡率也越高。
2025年06期 v.54 847-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刘俊彦;史纪友;张育红;王贺团;沈志刚;
研究了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在碳纤维原丝含油率快速测试方面的应用,考察了萃取溶剂、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次数和试样加量等因素对碳纤维原丝含油率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SEM和FTIR等方法验证了加速溶剂萃取法的完整性与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法的各加标组分的回收率为94.6%~113.9%,定量准确,重复性好;该方法测定的碳纤维原丝含油率与按GB/T 6504—2017规定的方法测试的结果一致,且萃取时间由120 min缩短至20 min,萃取溶剂用量由200mL降至20 mL,实现了环保、高效的碳纤维原丝含油率测定。
2025年06期 v.54 85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