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志锋;姚梦梦;赵吉晓;郭向云;
以SiC为载体,制备了Pt-Ni/SiC双金属催化剂,采用TEM,XRD,in-situ FTIR,XPS,H_2脉冲吸附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考察了Pt-Ni/SiC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性能及稳定性,并研究了Pt-Ni/SiC的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5 h、异丙醇为溶剂的条件下,Pt-Ni/SiC催化肉桂醛加氢制备氢化肉桂醛的性能最优,肉桂醛转化率为96.7%,氢化肉桂醛选择性为86.6%。在Pt-Ni/SiC催化剂中Ni电子向Pt转移,使Pt处于富电子状态,对H_2的活化和解离能力提高。H_2在Pt表面解离后,通过溢流到达Ni表面,并与被Ni活化的肉桂醛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氢化肉桂醛。
2023年10期 v.52 1335-1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艳惠;杜周;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Al_2O_3-TiO_2复合氧化物为载体、Ni为主活性组分、Pd为助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Pd-Ni/Al_2O_3-Ti O_2。利用N_2吸附-脱附、XRD、H2-TPR、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在固定床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Ni基催化剂助剂、Pd源、Pd负载量等对环戊二烯选择加氢制环戊烯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Ni含量为17.5%(w)、Pd含量为0.3%(w)、比表面积为89 m~2/g、孔体积为0.35 mL/g、最可几孔径为12.6 nm时,Pd-Ni/Al_2O_3-Ti O_2具有最佳反应性能;在反应温度40℃、反应压力0.40 MPa、氢/烃摩尔比1.2、新鲜进料体积空速1.5 h~(-1)的工艺条件下,环戊二烯转化率为95.4%,环戊烯选择性为94.5%,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和稳定性。
2023年10期 v.52 1341-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进;郭蓉;牛世坤;杨成敏;李扬;
研究了活化温度对含有机助剂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影响,通过TG,NH_3-TPD,XRD,H_2-TPR,TEM和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活化温度下催化剂的脱氮活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影响含有机助剂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高温活化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酸性下降,活性金属颗粒聚集,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增大,硫化相MoS_2晶片堆垛聚集生长;含有机助剂的催化剂初始脱氮活性较高,随着活化温度升高,催化剂的初始脱氮活性呈下降趋势;在100~400℃活化温度范围内,催化剂稳定后的脱氮活性较为相近,但500℃高温活化后催化剂的初始脱氮活性显著下降,稳定后脱氮活性也较低。
2023年10期 v.52 1348-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雪婧;穆福军;隋宝宽;赵国利;刘星宇;
制备了不同活性金属微区分布的加氢处理催化剂,采用XPS,HRT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微型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氧化态催化剂而言,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金属Mo的分散度逐渐增大,金属Ni的分散度逐渐减小;对硫化态催化剂而言,所制备催化剂上Mo~(4+)的形成占比先增加后减小,Ni物种的硫化度则逐渐减小;MoS_2活性相平均堆垛层数先增加后减小,平均片晶长度则先减小后增加;当焙烧温度为550~650℃时,硫化态催化剂的平均堆垛层数为3.5~3.7、平均片晶长度为3.6~3.8 nm;当焙烧温度在650℃时,催化剂加氢反应的相对芳烃饱和能力提高了4.1百分点,链烷烃和总环烷烃含量均有所增加。
2023年10期 v.52 1354-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梁生荣;张赏莉;申志兵;唐瑞源;任朝阳;李乐园;
在Hβ分子筛上负载不同活性金属制备了系列催化剂,利用GC、XRD、N_2吸附-脱附、Py-IR、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萘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在CH_4-H_2混合气氛下对稠环芳烃加氢裂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负载的活性金属均可以均匀分散在Hβ分子筛表面,促进萘加氢开环,萘转化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Zn/Hβ,Cu/Hβ,Co/Hβ催化剂的主要产物为甲苯和二甲苯,表明CH_4被活化并参与了反应,提高了含甲基侧链芳烃的加氢裂化产物选择性。尤其是Zn/Hβ催化剂,在CH_4-H_2气氛下,表现出高液相收率和高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选择性,分别为91.34%和56.78%。研究结果可为重质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的方向。
2023年10期 v.52 1361-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刘驰宇;许逸宁;马政生;王慧宁;
以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钾(IDSK4)为络合剂、N,N-二甲基乙醇胺为pH调节剂,与硝酸铁反应制备了IDSK_4-Fe~(3+)络合物,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评价了体系的氧化还原性能。通过测试不同物料配比、pH下IDSK_4-Fe~(3+)络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证明了IDSK4-Fe~(3+)/IDSK_4-Fe~(2+)具有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分析了IDSK_4-Fe~(3+)络合物转化硫化氢及再生的性能,确定了较优的脱硫工艺条件为Fe~(3+)/IDS~(4+)摩尔比为1∶4、pH=10,实现了将有害硫化氢转化为单质硫、络合物氧化再生的全循环工艺流程。建立了开路电位与Fe~(3+)/Fe~(2+)浓度比的函数关系,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3年10期 v.52 1368-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耿毅丰;宋文波;韩书亮;李昊坤;
以四种不同取代基的苯氧基单茂钛配合物为主催化剂,与三异丁基铝、阳离子硼酸盐形成催化体系,催化乙烯与1-辛烯共聚,利用DSC,GPC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表征,探索了不同取代基的苯氧基单茂钛配合物与不同阳离子的硼酸盐对共聚的影响,以及聚合条件对共聚以及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下得到的共聚物密度为0.86~0.88 g/cm~3,与通用乙烯基弹性体密度相似;在合适条件下,该催化体系的共聚活性可达4.94×10~6 g/mol。
2023年10期 v.52 1375-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雅茹;杨芝超;宋文波;杜亚锋;
研究了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在不同降温速率下的非等温结晶行为,采用Jeziorny法、Ozawa法和莫志深法等模型分析了PPR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加入α成核剂的PPR力学性能优异,具有更高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加入α成核剂的PPR表现出更快的结晶速率,且两种不同的α成核剂对PPR结晶性能的改善效果相近;利用Kissinger公式计算PPR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的结果表明,α成核剂改性的PPR具有较高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加入α成核剂可使PPR形成更小的球晶。
2023年10期 v.52 1380-1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刘通;牛慧;
合成了含呋喃基的功能性丙烯酸糠酯单体,通过自由基乳液聚合实现了丙烯酸糠酯-乙烯-丙烯酸乙酯三元共聚物橡胶(FA-EEA)的合成。以N,N'-(4,4'-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为交联剂与三元共聚物中的呋喃发生Diels-Alder反应实现了橡胶的热可逆交联。采用1H NMR,FTIR,DSC等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可逆交联结构,并对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FA-EEA中呋喃含量可在1.7%~7.5%(x)调节,从而能对聚合物交联程度进行设计;可逆交联FA-EEA的力学性能优于未交联试样,可通过调控交联密度实现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调节;交联FA-EEA具有可重复加工性,加工3次后材料仍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
2023年10期 v.52 1388-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洋洋;刘庆旺;范振忠;付沅峰;仝其雷;
通过Michael加成和酰胺化反应,分别以乙二胺(EDA)、二乙烯三胺(DETA)和三乙烯四胺(TETA)为中心核,丙烯酸甲酯为单体合成了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再以马来酸酐作封端剂制备了端羧基超支化PAMAM阻垢剂。利用FTIR、元素分析、1H NMR、TG、UV-Vis、SEM等方法分析了结构,并考察了阻垢剂的阻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AMAM(EDA)-COOH,PAMAM(DETA)-COOH,PAMAM(TETA)-COOH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70℃、p H=7、16 h、投加量400 mg/L的条件下,对Ca SO_4垢的阻垢率分别为96.4%,95.1%,94.9%,对Ca CO_3垢的阻垢率分别为90.2%,89.9%,88.9%,优于市售阻垢剂。所合成的阻垢剂具有耐高温、p H应用范围广、分散性能优异等优点,可通过使钙垢发生晶型转变和晶格畸变,而抑制钙垢晶体生长。端羧基超支化PAMAM阻垢剂的阻垢能力与超支化分子结构和末端基团有关。
2023年10期 v.52 1395-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沈之芹;王辉辉;何秀娟;虞辰敏;
以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羧基甜菜碱(BS-18)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辛烷基磺酸钠(C8SO3Na)二元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种无机盐(NaCl,CaCl_2,MgCl_2,NaBr,NaHCO_3)对体系水溶液相态、表观黏度(AV)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5℃下、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CT)为1.0%(w)时,BS-18/10%(x)C8SO3Na体系与5种无机盐在较宽盐度范围内配伍性能优良;AV随着3种无机阳离子(Na~+,Ca~(2+),Mg~(2+))含量增加先基本不变而后增大,CT=0.2%(w)时对应的最大黏度增幅分别为266.1%,95.8%,252.7%;在3种无机阳离子和3种无机阴离子(HCO~(3-),Br~-,Cl~-)中,除Ca~(2+)外,零剪切黏度随着盐度增加逐步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
2023年10期 v.52 1405-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宋静;郑兵;迟森森;李兴华;王洁;张明峰;
通过对比二元醇的气相色谱实测相对校正因子与理论有效碳数(ECN)校正因子,考察了理论ECN法对二元醇类物质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二元醇的直接测定相对校正因子与理论值偏差较大;通过硅烷化衍生后,二元醇的实测相对校正因子与理论值的相对偏差小于1%,表明硅烷化反应结合ECN法可用于二元醇类物质的无标定量。
2023年10期 v.52 141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顾瑶;刘俊康;姚鑫;刘敬成;
通过甲醇/四氢呋喃(THF)混合溶剂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光固化指甲涂层中残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单体和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光引发剂184)同时测定的方法,探讨了溶剂种类及组成、萃取时间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与标准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选择甲醇/THF混合溶剂(φ(THF)=37.5%)萃取1.0 h可以有效地对涂层中残余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单体和光引发剂184进行分离和同时定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光固化指甲涂层中残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单体和光引发剂184含量的快速同时测定。
2023年10期 v.52 1417-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李淑杰;王丹;王紫东;张立军;马丽;
采用DSC法对费托蜡滴熔点进行测定,研究了升降温速率、升温次数、起始和终止温度、氮气吹扫气流量、平衡时间、试样质量等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确定了DSC法测定滴熔点的适宜条件,考察了DSC法测定费托蜡滴熔点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DSC法测定费托蜡滴熔点的适宜条件为:第一次升降温速率20℃/min、第二次升温速率5℃/min、熔融过程的起始温度为室温、终止温度高于预估滴熔点20~30℃、取样质量5~10 mg、氮气吹扫气流量10~50 mL/min、熔融与结晶过程转变平衡时间2 min。DSC法测定费托蜡滴熔点操作简单、试样用量少、检测速率快、重复性和再现性良好、测试结果准确,可作为传统方法的替代手段。
2023年10期 v.52 1423-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